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logo

2023年至今奶牛养殖业损失700亿元 去产能仍是奶业纾困关键词


来源:    作者:    时间: 2025-07-15

奶牛养殖业还在等待转机。


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近日在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透露,2023-2025年奶牛养殖业收入损失累计达700亿元,行业生鲜乳喷粉产生的亏损达200亿元。


奶业去产能需求持续


自2022年下半年起,我国奶价持续走低,“奶业纾困”成为当前行业关键词李胜利认为,按历史经验,本轮周期的底部已经确定,反转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,现行的产业纾困政策仍需要持续实施1-2年。对于去产能,需要灵活机制,不宜一刀切。“市场是动态的,需要随时评估。”


对于纾困方向,李胜利指出,关键点在于龙头乳企。他建议,龙头乳企根据2025-2026年市场需求,推动2025年奶源基地成母牛的去产能工作,引导自有奶源加大去产能力度。同时,以发展的眼光调整牛群结构和配种策略,未来1年提高成母牛的比例到55%-60%,提高后备牛的留养标准。加大核心群性控冻精的使用,防止未来产能出现大幅萎缩。


我国奶牛养殖业自2018年触底反弹,奶价上行周期一直持续到2021年。当时的奶价上行给奶牛养殖企业带来乐观长期前景,导致2020年至2022年大型牧场集中建设浪潮出现。据奶业专业杂志《荷斯坦》不完全统计,2021年全国新扩建牧场项目166个,涉及存栏98万头。2022年约148个,涉及存栏超100万头。2023年,随着越来越多的牧场投产,奶源供给过剩情况愈发严重。


历经3年底部调整,我国奶牛养殖业进入加速变革期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原料奶(生鲜乳、原奶)总产量4079万吨,同比下降2.8%,是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。分季度看,四个季度原料奶产量增速分别为5.1%、2.1%、-5.8%、-9.0%,产能出清节奏明显加快。


李胜利认为,2018年-2022年,行业增加了100多万头奶牛,产能扩张过快,加上消费下行,目前奶源依然供大于求。建议龙头乳企根据2025年-2026年市场需求,推动2025年奶源基地成母牛去产能工作,引导自有奶源加大去产能力度。未来1年,提高成母牛比例到55%-60%,提高后备牛留养标准,加大核心群性控冻精的使用,防止未来产能出现大幅萎缩。借鉴内蒙古、新疆、河北等省份推出的产业纾困和扶持政策,引导主产省份在未来1-2年内继续实施产业纾困政策。此外,龙头乳企未来3年可通过并购、入股、长期托管社会牧场等方式,逐渐扩大自有和可控奶源比例,稳定基础产能。


奶业发展转型路径


对于奶牛养殖的转型升级路径,李胜利建议,探索建立奶牛养殖产业的战略调控机制。借鉴奶业发达国家对奶业管理的深度参与和强势调控的经验和机制,创新优化我国奶业上下游产业链管理的沟通机制。建立管理部门、乳企、协会、学术界等共同参与的供需研判和产能规划调控机制。研究提高新建大型牧场准建门槛的可行性。


同时,李胜利建议探索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。借鉴奶业发达国家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,建立我国的具备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,充分反应生鲜乳的供需、生鲜乳成本和乳制品消费情况。


此外,还要推动奶牛养殖种养结合转型升级。完善奶牛养殖的土地配套与流转扶持政策,提高奶牛养殖主体周边土地配套比例,力争实现每头奶牛实现2亩土地配套。以大食物安全观的角度,统筹粮食安全、饲料安全与畜产品安全。


另外,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支持奶农和社会牧场办加工产业的明确部署。推动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,推动奶农办加工和观光牧场建设有机结合,支持区域型和省级的生鲜乳和乳制品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建设。


亦要看到,推动奶牛养殖向绿色低碳模式转型;加强奶牛长寿性选育和饲养管理,提高使用年限;加大研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等方向,均是李胜利认为的奶牛养殖转型升级重要路径。


对于未来规划,李胜利表示,“十五五”全国规模场奶牛存栏总体增量控制在不超过50万头,平均每年增量控制在10万头。全国奶牛单产水平将突破11吨。奶牛养殖种养结合水平显著提高,粗饲料本土化替代效应增强,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。


李胜利还建议,未来5-10年行业的战略研判和顶层设计体系初步建立,行业的宏观管理能力得到加强。产业链一体化程度有较大提升。初步建立兼顾养殖和加工利益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;奶农办加工取得突破,配套体系逐步完善。

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、新京报